什么是镶蚀呢?简单的说:在玛瑙或红玉髓的表面塗上碱性的塗料如(碱..白鉛),然后一直加热直到塗料吃入玛瑙或紅玉髓內部為止(蚀花咬色)现业界已普遍将镶蚀工艺分为了下面五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型一至型五工艺,但具体是用了什么样的材料加以刻蚀,本博认为有待进一步考证。
具体工艺大致有5种:
一:红、黑玛瑙涂上可形成白色线条涂料加热。
二:未处理天然玛瑙涂上碱性化合物;加热使之「白化」,涂上加热后可形成黑色线条纹的硝酸铜,加热制成。
三:天然玛瑙涂上涂上加热后可形成黑色条纹的涂料,加热制成。
四:天然玛瑙涂上碱性化合物,两端不涂涂料,加热形成中段的完全白化。二次在中段涂上硝酸铜,加热制成。
五:未处理玛瑙涂上碱性化合物、硝酸铜,两端不涂涂料,加热1次制成。
了解天珠的人们都知道,业界只将型二和型四的珠子视为“至纯天珠”,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天珠,其他型类的珠子归类为旁系,有些书本将两河文明下产生的珠子亦归为旁系,对此本博认为欠妥。前文提到了,最早期的两河文明出现的蚀刻玛瑙约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间,而国内有出土考证的最早的天珠是现藏于咸阳博物馆的这颗,如下图:
而这是一个西汉墓葬出土的天珠,那西汉是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比对一下不难看出,两河文明的蚀刻玛瑙比国内最早出土的天珠早了2000多年,因此,如今的藏系天珠应当同两河流域最早期的蚀刻工艺有着某种渊源,天珠上的图案来自古代两河流域的珠子纹样,只是后来有演变和发展,早期的天珠或者说天珠的前身都是蚀刻红玉髓珠。而这样的蚀刻玛瑙经过现在考据有多种途径传入,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从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阿富汗地区传入吐蕃。另一种途径是由巴基斯坦经于阗进入吐蕃。
西藏传说中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就是格萨尔王通过战争把天珠传播到西藏,汉、唐时期对波斯地区的国家都称谓“大食国”,这个传说和现代考据都把西藏天珠的起源定位于西亚地区。
德国学者大卫.艾宾豪斯和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过几十年对他们收藏的几百件天珠进行研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写过一本专著《藏族的瑟珠》,在这本书里明确地说:“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一种。”
综上所述,如今的藏系天珠或许是两河文明时期的蚀刻玛瑙演变进化而来,如若藏系天珠为“至纯天珠”,那两河流域下的蚀刻玛瑙也不应当是其旁系,应将这一时期的镶蚀玛瑙列为独立的体系更为严谨科学。
部分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天珠交流收藏微信号:122841685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