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一百多年后,还有成千上万的满族人,为什么满语却消亡了

清朝灭亡一百多年后,还有成千上万的满族人,为什么满语却消亡了

侵略者们的行径大都相似,满人从北方南下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

他们逼迫汉人官员使用满语汇报,使用满文办公。要是有官员不愿意服从的,轻者拉出去打一顿,重者直接就丢了性命。

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清朝时期对于满语的应用分成了不同的情况。

在还没有南下中原之前,清朝的皇帝皇太极就非常重视满族文化,给满人孩子狠狠补了一波教育,这项举措让满人的文化变得空前繁盛。

但是满人南下进入北京之后,满、汉两种文化无法避免地会发生摩擦、碰撞、融合。

尽管满人的文化已经达到了鼎盛,但是他们的文化又怎么能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汉文化相比?

双方文化的第一次对抗,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结束了。

在千年以前的宋朝,由于没有长城的保护,金人可以长驱直入,直奔宋朝的国都。岳飞抗金的“金人”,就是满人的祖先。

千年之前的那场战争,以金人的失败而告终,大量留滞在中原的金人,被忽必烈强制视为了汉人。

忽必烈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治理方法,只要会说金人语言的,就算是金人,享受蒙古人待遇。而不会金人语言的那些,就一律视为汉人。

那时候的金人才进入中原没多久,就被同化得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碰撞,或许不会出现共存。

清朝进入中原之后,多尔衮的排斥政策根本不同。清朝进关的满人本来就少,还要分散管理这么大片的土地,不任用汉人官员是不可能。

而让汉人官员完全信服满人文化不仅不可能的,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皇帝,他读过儒家经典,懂得仁政治国,甚至还有专门教他汉语的老师,因此他对汉文化的态度是接纳的。

而这也是两个文化碰撞的开始。当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受两种文化的影响,那就说明两种文化的对抗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文化中会出现一方同化另一方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只会说汉语而不会说满语了,或者是只会写汉字不会写满文了。

由于清朝一直在“被迫”实行着“满汉合一”的政策,所以满汉之间的同化必然发生,至于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

清朝的皇帝们也发现了这个事情,因此每朝每代都在有意减缓同化进度。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奏折必须用满文写、官员必须会双语等等。

那些取人性命的极端情况只会在前期发生,后来发生的同化情况实在太严重了,不可能去如此处罚更多的人。

满族被同化的进程虽然缓慢,但是它依然在前进,直到数百年后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就亲口承认了,自己并不会说满语。

他甚至连英语、日语都会说,但就是不会说满语。溥仪在这件事中,除了证明汉族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同化,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关键就在于语言和文字的传承,毕竟只要懂这两样东西,就能与文化本身进行信息交流。一种文化的存在,并不在于一代人身上,更在于下一代。

开头提到过的日本侵略者的行径,也正是从“下一代”入手的。

因此,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溥仪在回忆录中提到过,他为什么不会说满语,主要就是因为它太难了。

溥仪连非常抽象的英语都学会了,但是他的满语还没入门,可想而知,满语的学习成本有多高。

学习成本的提高,就相当于提高文化传承的难度,也就变相加快了满文化消失的进速度。满文且不说,溥仪连满语都不会说,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语言学习这个东西,它是跟身边的氛围有关的。周围人说的语言,对人的语言学习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溥仪不会说满语,那是不是就说明,满语其实已经不是宫廷通用语了?那慈禧太后平常是不是也不说满语呢?答案是肯定的。

到了清朝后期,无论是实用性和泛用性,沉淀了这么多年的汉语都要比满语强太多了。

如果说清朝的宫廷贵族都已经这样了,那么民间的情况更严重。

而且清朝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与他是不是旗人的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在清朝,旗人并不等于满人,汉人也不一定是旗人。

而满语、满文的学习,居然只有旗人才能享有,其他的平民居然没有办法学习。

在北京城里,有许多不是旗人的满人,他们的子女只能跟着汉人一起学习,那么这个孩子将来肯定对汉语了解得更多一些。

如此一代代传承下去,大部分平民满人就被同化了。

而那些旗人就不用学汉语了吗?未必如此,旗人不但要学汉语,他们还得学满语,有些高才生还得学好多门语言。

比如和珅,他在上学的时候就精通蒙、汉、藏、满四种语言,比他更厉害的人多的是。

其实会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平日里用得上的就只有满语和汉语,而且汉语用得是越来越多,学得是越来越精。

乾隆皇帝是个狂热的诗词爱好者,他一辈子写了无数首诗,当然是用汉语写的。而和珅为了讨好他,也跟着学写诗。

朝中官员们为了讨好皇上,也得学起来啊。不过能在朝中当官的,除了关系户,应该都会汉语。

随着朝中汉人官员的增多,就变成满人要学汉语,跟汉人官员交流,而不是汉人学满语,跟满人交流。皇上也懂汉语,他们也不会为了官员不说汉语而生气。

这种主从位置的转变,就说明同化进度已经过半了。而后边的路,也只会越来越好走,毕竟当人们看见身边的人都在说汉语时,又有谁会自愿去废老大劲学满语呢?

于是朝中说汉语的越来越多,说满语的越来越少,后来能不说就不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宣布退位,清朝的历史结束了。

清朝灭亡之后,天下百姓欢天喜地,将之前的清朝陋习全部改掉。满人被称为满清余孽,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存在。

当时的大部分满人都羞于承认自己是满人,更别说传承民族文化了。

时至今日,距离清朝灭亡已经一百多年了,由于我们的民族政策已经实行了很多年,各个民族之间是平等的,人们对于满族人的偏见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满族的人口比起清朝末年还要多好几倍,但是满族的文化却已经接近消失。

这就又涉及了一个问题,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到底要不要传承下去。据统计,我国使用人口100人以内的语言有7种,使用人口为一百到一千的有15种。

而且有的语言已经消亡,如羿语、木佬语和哈卡斯语。还有一些濒临消亡的语言,如今就只剩下几位老人会说了。

有些人认为,这些文化都是落后的,是被时代所抛弃的,没了就没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

也有人认为,这些语言和文字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瑰宝,虽然现在没有多少人了,但是他们依然有传承下去的价值。

比如说,如今在故宫里,依然保存着不少用满文写成的书籍,上面记载着很多重要的历史。如果有一天,没有一个懂满文的人了,那这些古书不就成了很老的天书?

靠“破译”可是读不懂这些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有一些东西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有些东西,我们需要它留下来。

留下它们的原因不是为了使用和发扬光大,而是为了留下一个“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明,留下一个能让后来的人们认识“他们”的符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