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华典古韵的“汉字学习课堂”,又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汉字学习笔记啦!本篇笔记,写的是“鹳”字,跟着笔记一起来学。
读音“鹳”字的读音为guàn,与常见字“贯”字同音,《正韵》里对鹳字的注音为“古玩切,音貫”。
造字本义“鹳”字是由“隹”和“鸟”组成的,“隹”在古代指的是一种鸟,而“鸟”字就不用多说了,一看就知道和鸟类有关。所以,这个字从结构上看,就是一只鸟的形象。
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可能是想描绘一种特定的鸟——鹳。这种鸟长喙大眼、高足长爪,善于站在水中专注观察,捕食水中鱼虾。
“鹳”的甲骨文形象特别生动,一只鹳鸟站在那里,尖长的喙、硕大的眼、修长的尾羽,活灵活现。金文时期,这个字的爪足变得更加细长,篆文时期则把一些细节给简化了,但整体形象还是保留了下来。到了隶书和楷书,字形就更加规整,但依然能看出鹳鸟的特征。
“鹳”字的本义就是指鹳鸟。后来,人们也开始用来指代一些和鹳鸟相关的事物,比如“鹳雀楼”。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边,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为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建在黄河东岸的一座军事建筑,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鹳鸟喜欢在高处筑巢),所以人们就用“鹳”字来形容这座楼的高耸。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对“鸛”字的解释是:“鸛專,畐蹂。如䧿,短尾。射之,銜矢射人。从鳥雚聲。呼官切 新附”。
虽然并没有直接解释“鹳”字,但通过“鸛”字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鹳”字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也指一种大型的水鸟,有着短尾和特定的行为特征。由于“鹳”和“鸛”在古代文献中可能存在互通的情况,所以对“鸛”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鹳”。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解释“鹳”是一种水鸟。这种鸟有一个有趣的特性,那就是“将雨则鸣”,意思是在即将下雨的时候,鹳鸟会发出鸣叫声,这或许可以作为古人预测天气的一种方式。
《康熙字典》里介绍鹳鸟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的,喜欢在树上筑巢,被称为白鸛;另一种是黑色的,颈部弯曲,被称为乌鸛。鹳鸟育雏方式是建造泥巢,并在巢旁挖水池蓄水,捕获鱼放入其中喂养雏鸟。
含义用法"鹳"属于鸟类的一种,🕊️ 是一种大型涉禽,羽毛通常是灰白色或者黑色,嘴巴长且直,看起来有点像白鹤。它们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和沼泽地附近,以捕食鱼虾为生。
在古代的文献中,鹳常常被赋予一些特别的象征意义。比如在《诗经》中就有“鹳鸣于垤”的描述,这里的鹳鸣,被用来象征某种自然现象或者季节变化。而在《禽经》中,鹳的鸣叫还被赋予了预测天气的功能,说鹳仰头鸣叫预示着晴天,低头鸣叫则预示着阴雨。
鹳在古代还有文化寓意。比如在《尔雅》中,鹳被用来比喻某种鸟类,可能指的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鸟。而在《说文解字》中,鹳的描述则更加生动,说“专,畐蹂。如䧿,短尾。射之,衔矢射人”,这里的描述不仅描绘了鹳的外形特征,还提到了的行为习性,比如被射中后会衔着箭矢反击,显得颇有灵性。
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鹳也常常被用来作为意象,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者寄托某种寓意。
结束本篇关于汉字“鹳”的笔记,简单写到这里,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如文中有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告知,下篇笔记见。另外,如你有哪些字存在疑惑,也可以告知,我们一起研究!
喜欢的朋友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